
5月20日,2023年貴州省職業院校師生技能大賽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選拔賽中職組“新型電力系統運行與維護”賽項在凱里市第一中等職業學校舉行。
當天,貴州省11支代表隊33名選手進行為期一天的比賽,選手們在兩小時內完成新型電力系統的整體設計、安裝和調試。比賽結束后,裁判與選手們進行現場評分,對參賽選手設計繪制電路圖、安裝、調試等綜合能力的有較高的考量。
中國能源新聞網訊 (吳子燕 余強)“根據公司網絡終端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控體系要求,本臺終端數據已擦除,審批已通過,符合退運要求。”近日,國網湖北超高壓公司創新運用“電力網絡終端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控體系”閉環處置退運終端,實現了全方位、全流程、全覆蓋保障網絡終端安全。
該體系運用數字化手段,嚴密管控設備安裝入網、使用監管、設備退運各個環節,從源頭薄弱環節上補全網絡安全短板,建強公司網絡安全主動防御體系。
在終端安裝入網環節,統一使用電力“U啟心”操作系統,一鍵安裝入網必備的安全管控及辦公軟件,編寫設備入網審批流程,明確終端準入制度;在使用監管環節,應用“端靈通”程序工具,一鍵采集全網終端信息;在隱患整治環節,引進態勢感知平臺,形成以公司網絡安全監控中心為核心的安全聯動防御體系,實現終端隱患處置的數字化流轉;在設備退運環節,編寫設備退運審批流程,并對終端硬盤進行數據擦除。
“追光捕風”巧用氣象大數據
蔣燕 李玉江 李琛 周于欣
南方電網云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依托氣象大數據運用,緊扣電網發展涉及的氣象監測、預警需求,不斷提升預測準確率,不僅為云南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有效支持,也為云南電網防災減災、安全生產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聚焦微氣象特點
全力以赴“追光捕風”
大理州是我國風能、太陽能資源富集地區。海拔超過2500米的山脊,年平均風速達每秒6.5米,全年日照時數平均2167小時,其中鶴慶、賓川等縣屬云南省乃至全國太陽能資源最佳開發區。并且,大理所處區域環境特殊,微地形微氣象特征明顯,“山腳是夏天、山頂是冬天”的情況比較常見。
“我們既要靠天吃飯,又不能完全看老天爺的臉色。”云南電網電力科學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適說。針對這一特有的氣候現象,云南電網一直致力于研究微氣象條件下如何改進綠色能源功率預測技術,提高功率預測整體精度。
時隔7年,蘇適仍然記得他與同事爬上雪邦山的那個冬夜。雪邦山風電場是云南海拔最高的風電場,風機分布在海拔3300~4235米的山脊上,近1000米的海拔落差,使得不同高度的風機出力差別較大,采用傳統典型樣板風機方式預測的風機出力偏差較大,準確性低。
蘇適說:“高原上有微氣象,經常同一座山頭,這臺風機轉得快,那臺風機卻沒動靜。”為了研究一種適用于立體垂直微氣象的風機功率預測方法,2016年,蘇適和同事第一次登上山,夜間風力更大,能測得更多數據。平日里風吹不斷,這一夜卻尤為平靜,蘇適撲了個空。一個月后再次登山。這一晚,冷風如刀,蘇適沒有白來。
蘇適和同事們默默堅守在大山,致力于研究改進風機功率預測技術,提高風電場功率預測整體精度,讓電場風機以最優方式并網發電。后來,蘇適他們又多次前往雪邦山風電場開展現場調研、實測具體參數,改進風機功率預測技術,提高了風電場功率預測整體精度,最終和大理供電局共同研究了一種動態樣板風機選取方法,對于微氣象環境下提高風電的功率預測精度起到較大促進作用。雪邦山風電場改進風機功率預測技術后,整場發電功率超短期預測精度從86.3%提升到90.5%。
而通過開展一系列類似的研究,云南電網對于改進綠色能源功率預測技術、提高功率預測整體精度取得了顯著成效,新能源發電功率超短期預測精度從84.2%提高到了87.6%。
優化山火監測算法
監測準確率提升6成
4月的云南,進入高溫少雨季節,山火高發、頻發,直接影響輸電線路的安全穩定運行。今年以來,云南電網電力科學研究院對山火衛星監測算法進一步優化完善,將山火衛星監測準確率從20%提升到83%,從源頭上將山火對線路安全的影響降到最低,但監測準確率曾經也倍受質疑。
2018年,云南電網電力科學研究院提出了利用遙感衛星結合信息化管控平臺,建立立體管控體系的構想。當時,云南電網主動與衛星遙感領域合作,針對衛星系統的高空視角監測建立了一套信息化管控平臺,可以基于森林火險預報,結合歷年來山火發生規律,預測、防范云南的山火。當衛星通過可視化系統監測到山火時,系統會及時結合地理坐標發出警報,再由護線員前往一線確認核實。
“系統剛投入使用時,有一次有條220千伏線路發生山火,足足燃燒了兩個小時。但護線員卻沒有收到系統示警。后來我們查看實時衛星俯拍圖,發現衛星視野圖里是大片白色的云。原來是云擋住了衛星的‘眼睛’。”云南電網電力科學研究院文剛說。
圍繞上述“痛點”,文剛和同事們一起對算法模型進行持續驗證、優化完善,保證了山火衛星監測準確率優于80%,并通過三維激光掃描、山火風險分布圖、山火動態風險預測圖、山火風險評估軟件等實現對輸電線路通道內山火風險提前研判。與此同時,云南電網拓展監測渠道和視角,在全省各地的鐵塔上加裝“電子眼”,通過輸電線路視頻在線監控系統,實時開展火情監測和應急處置,大幅提升山火監測預警效能。
新能源功率預測運用
新能源基本實現全額消納
位于大理州馬鞍山山脈南段的石蒲塘風電場,是云南風力發電的主戰場。石蒲塘風電場總裝機99兆瓦,全年風電利用小時數3241小時,消納率100%。這樣高比例的綠色能源消納率,不僅是在風電、光伏資源富集的大理州,在整個云南電網也是如此。2022年,納入云南省調平衡電源總發電量3408.25億千瓦時,其中新能源總發電量262.02億千瓦時,并網新能源基本實現全額消納,風電發電利用率99.88%,光伏發電利用率99.58%。新能源消納率居全國前列,很大程度上在于云南電網依托氣象大數據運用,為云南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有效支撐。
“今年寒潮時,新能源波動較大,我們通過氣象大數據,提前做出預警和負荷調整,及時消除電網風險,保證了大理區域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大理供電局系統運行部李玉江說。
據云南電網系統運行部蔣燕介紹,通過天氣預報、天氣實況、場站出力、運行限值等多種類型數據,運用物理方法和統計方法搭建新能源發電功率預測模型,云南電網風光功率監測及調度管理系統已實現每日滾動預測未來10日新能源出力,同時接入單站未來8日功率預測數據、人工主觀訂正功率預測數據,成功實現多源預測數據的融合利用,有效提高了云南新能源出力預測準確率。
中國能源新聞網訊 (周鑫 何廷 歐陽婷婷)日前,南方電網云南電力科學研究院主導編寫的行業標準《光伏電站頻率監測與控制裝置技術規范》完成國家能源局的審查報批,成為國內首個新能源頻率控制設備領域的行業標準,解決了新能源頻率設備管控的重要難題,促進了新能源的消納,對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加快新能源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云南省加快新能源項目的建設,預計到2025年云南省新能源裝機將達到7300萬千瓦。高比例新能源的大量接入將使現有的電網運行體系發生重要變化,對區域電網安全穩定運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19年以來,云南電力科學研究院先后主持、參與GB/T 40595-2021《并網電源一次調頻技術規定及試驗導則》、NB/T 10298-2019《光伏電站適應性移動檢測裝置技術規范》、NB/T 10685-2021《光伏發電用匯流箱技術規范》等7項行業標準的編寫,從新能源電廠的組件、試驗方法、試驗設備等方面進行標準化研究、制定,進一步規范新能源電廠建設、試驗、運行的要求,相關標準涉及光伏電廠的組件、并網適應性能力及設備檢測等領域,在行業范圍內初步構建了光伏電廠調頻標準化體系,促進了新能源的快速發展。
海風獵獵,吹動巨大的葉片。在直徑158米的葉輪帶動下,三個大葉片轉動一圈可掃風近2萬平方米,相當于2.7個標準足球場大小。風力生成的源源不斷的綠色電力,將通過一條5公里長的動態海纜接入海上油田群電網。這座龐大的“海上建筑”是我國首座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5月20日,“海油觀瀾號”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電網,開啟為海上油氣田輸送綠電的新里程。
目前國內外海上油田均采用化石能源提供電能,風力發電則為深遠海油田群的用電提供了一種更加綠色的方式。“海油觀瀾號”投產后年均發電量將達2200萬千瓦時,全部用于油田群生產用電,每年可節約天然氣燃料近1000萬立方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萬噸。
作為我國第一個工作海域距離海岸線100公里以上、水深超過100米的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整體高度超200米,吃水總重達1.1萬噸,固定在海洋深處。“海油觀瀾號”在設計建造中,創新應用風機與浮式基礎的一體化設計和迭代技術,確保在超17級的強臺風下安全穩定運行。
近年來,我國海上風電持續發展。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介紹,2022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516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達到3051萬千瓦,穩居全球第一。依托規模化開發與技術進步,我國海上風電的經濟性大幅提高,2010—2021年,我國海上風電度電成本的降幅接近56%,海上風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已降至0.33元/千瓦時左右。
國家氣候中心數據顯示,我國深遠海風資源技術可開發量超過20億千瓦,潛力巨大。“希望通過‘海油觀瀾號’的建設,推動我國深遠海浮式風電在核心技術、大型海上安裝裝備以及產業鏈資源整合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探索海上風電與海洋油氣融合發展。”中海油執行副總裁兼新能源部總經理楊云說。(冉永平 丁怡婷)